close
教出好人才
【撰文/張淑伶、林育立、劉麗榮】 

各國高教特色(文/張淑伶)

「學海無涯」,出洋留學是不少年輕人的夢。然而,喝台灣墨水長大的孩子進入國外的高等學府,受到的衝擊不小。本單元有多位同學談他們在異鄉求學的經驗,孤寂之外,也道出了國外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值得學習之處,譬如重視自由思考、醫科看重實驗勝於理論、口試多過筆試以求學生真正理解等,相信此地的學生和師長看了會別有一番滋味。

注重師徒制的英國大學、學生不一定要上課也能畢業的奧地利大學、工科發達但文科面臨發展危機的以色列大學,還有強調發覺性向和打基礎的美國大學,每個國家高等教育努力發展特色和提升績效,為的都是「教出好人才」,台灣似乎也能從中擇優學習,思考我們大學的未來。

受英美影響 德國自由彈性學制不再(文/林育立)

德國的大學最近很不平靜,學生罷課占領教室和上街示威不斷,彷彿1960、70年代橫掃西方的學潮再現。反對把學生當作考試機器,是全國大學生異口同聲的訴求。

想要了解今日德國大學生的憤怒和不滿,得先從昔日的德國大學談起。與深受美式學制影響的台灣不同,傳統的德國大學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側重獨立思考和多元興趣的培養,學生不論選課或修業年限都享有高度的自由。大學生一般可選擇兩主修或一主修兩副修,畢業後獲得碩士(Magister)或文憑(Diplom)的學位。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競爭和歐盟統合的深化,為了方便各國的高等教育能夠銜接,歐洲29國在1999年簽署了「波隆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從此,歐洲高等教育的版圖發生巨大的變化。德國和奧地利等歐陸國家,開始引進英美的學士(Bachelor)學程和全歐洲都承認的「歐洲學分轉換與累計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簡稱ECTS),修業年限從原來的不限期,一口氣縮短到只剩下學士的三年和碩士的兩年。

德國大學生過去念個七、八年、甚至十多年才畢業的情況比比皆是,學生在漫長的求學生涯中不僅可以一邊打工、一邊生養小孩,還可到國外的大學修課增廣見聞。現在各國人才的競爭如此激烈,不僅台灣的大學再也由不得你玩四年,歐洲浪漫的大學生活也一去不復返。基礎教育長達13年的德國,按照新規定三年內就得修完學士的課程,全國的大學生無不叫苦連天,種下學潮的導火線。

學習要自主 學生抗議大學不該只是教育工廠

從各大學抗議現場「反對大學高中化」、反諷的「歡迎光臨教育工廠」等標語不難發現,自我意識強烈的德國學生嚮往昔日大學的自由,受不了動不動就考試和交報告的硬性規定,反對將大學教育矮化成規格化產品的組裝線。原本教改的目的是增加競爭力和與國際接軌,結果全國各地只見光讀書和應付考試就喘不過氣來的學生,造成教育資源的空轉和浪費。

廣大學生的訴求,同樣獲得教授的迴響,亞琛(Aachen)等九所德國最知名的科技大學,近來就大聲疾呼恢復過去的「工程師文憑」(Diplom Ingenieur)來取代碩士學位。在這些大學的眼中,「工程師文憑」是享譽國際的德國工程師教育品質的保證,名稱遠比碩士還響亮,實在沒有必要為了教改而犧牲傳統。

牽一髮而動全身,德國教改的陣痛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敢打包票。

學問不見得在教室裡(文/劉麗榮)

有別於中等、初等教育講究普遍一致性,什麼都得學,大學教育(又稱高等教育)相對開放自由,可以投自身所好,到各個科系旁聽;可以泡在圖書館,徜徉書海;總之在大學這個學術殿堂裡,學問俯拾皆是,「上課」不盡然是求知的主要方式。

「奧地利的大學不想要像『學校』一樣,而讓你自己選擇要不要上課,你可以不用出席,重點是你要能通過考試」,來自奧地利、今年23歲的朱利安(Julian Hosp)是一名醫學院學生,除了出席臨床課和實驗課外,其餘都靠自修。一般來說,醫學院學生課業壓力不小;而理論上,課業越重的科系學生越不敢「翹課」。因為選擇自修,朱利安一年有五個月時間不用上學。然而,他卻依然可以通過考試,和其他到校上課的同學沒什麼兩樣。

奧地利醫學生朱利安自修完成學業

究竟,朱利安是怎麼想,又如何辦到的?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你一年待在家的時間有五個月,包括寒暑假嗎?

答:是的。這五個月我得跟上學校的進度,一邊也和家人朋友相處,順便享受自家生活的樂趣。我喜歡旅遊,所以我盡量少待在家裡。問:你為什麼傾向自修學習?到學校上課和自己在家念書有何不同?它們各有什麼優缺點?

答:我有很多同學都到學校上課,他們認為上課對學業有幫助,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專心於課堂,沒有把心思花在學業上,反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所有的知識都在書本裡,自修讓我更能善用自己的時間。當然,有些知識教授會解釋得比書上好,但我想這就是我要付出的代價。

問:醫學院裡教授跟學生的互動如何?學生會非常崇敬教授嗎?

答:學生非常尊敬教授,因為我們大部分的臨床教學教授,都是地位相當崇高的醫生。教授和學生的互動是私人的,但不離專業範圍。

問:當你學習上碰到問題,你會求助於教授嗎?

答:我很少會找教授幫忙。我寧可上網找資訊、查書,或者跟朋友討論。我喜歡這樣,因為我念書不是為了通過考試,而是為了得到我要的知識。向一個人問問題,只會得到一種意見,但醫學上很多問題是需要不同看法來解決。

問:你靠自修都可以順利通過考試嗎?你對自修的成果滿意嗎?

答:通過考試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實習課也會有考試,我們必須知道如何跟病人相處,代表我們可以將課本上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的醫學問題裡。

問:你提到「可以不用去上課,只要考試能通過」,你覺得考試是測驗一個學生真正了解知識的好方法嗎?

答:我當然不相信。即使你通過所有考試,那只代表你拿到醫學學位,但真正要論證一項檢驗技術是很難的。但我仍然認為一個人不需要為了通過考試而去上課。

【完整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引用 聯合理財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