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蔡聖裕 |
一列火車上,坐著一位泰國人、一位韓國人,一位台灣教授以及一個台灣大學生。途中,泰國人拿出幾顆榴槤分給大家吃,然後將剩下幾顆往窗外丟。「你這樣不是太浪費了嗎?」台灣教授問,「泰國有的是榴槤」,泰國人驕傲地說「我們根本吃不完。」沒多久,韓國人也拿出幾株高級人蔘分給大家吃,但他自己吃沒幾口就把它扔了。台灣教授驚訝地問:「這可是上好的人蔘!怎麼扔了咧?」韓國人不在乎地說:「我們韓國有的是人蔘,怎麼吃也吃不完。」台灣教授沉思了一會兒,然後突然站了起來,抱起身邊一起來的台灣大學生,然後硬把他塞出窗外。泰國人和韓國人高聲尖叫:「教授你瘋了嗎?」台灣教授不在乎的說:「我們台灣大學生特別多。」
沒錯,台灣別的資源沒有,大學生確實多了一點,因此根據勞委會於2008年12月底公布職場新鮮人薪資水準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大學生起薪只有2萬6,474元、碩士3萬1,363元。此外,在金融風暴之效應下,勞委會各地就服中心被請領失業給付人潮擠爆,依據請領對象的分析發現,其中以高職學歷的2萬944人最多,但是專科、大學學歷分別有1萬4,289人、1萬4,961人,加上碩士、博士學歷者,總計大專以上勞工為3萬1,236人,佔請領失業給付總人數約48.2%,接近半數。這說明台灣10年來的高等教育政策,讓大學畢業人數不斷增加,除造成工作尋找不易、起薪低落外,也造成失業勞工「高學歷」化的奇特現象。對於台灣這樣遍布高學歷人才的地方,專業和學歷在職場上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優勢,那到底還有那些因素會是決定有人可以得到企業青睞而高升,有人卻只能落寞的待業於家中?
要做事前,先學會做人
以國內知名的大廚「阿基師」為例,他雖然沒有傲人的學歷或外貌,但許多客人特別慕名到他目前所任職的維多麗亞酒店,大聲叫著「阿基師」找他簽名、合照,就像個大明星。阿基師非常重視職場倫理,根據他表示:「只要是長輩一定要尊重,哪怕是洗碗的阿姨,我都教員工,一定要把她當作母親般尊重。」從小家庭教育就教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那時候師傅就像他的父親,只要師傅說一就是一,只有聽話的份。曾經有一整桶滾燙的粥灑在阿基師的脖子上,他仍然咬緊牙,用裹了牙膏的毛巾包在傷口上,繼續工作。阿基師說:「那時候哪敢請假不來,都嘛是繼續硬撐,師傅看在眼裡,才會多給你一些機會。」阿基師細數手上大大小小的傷疤,換來如今的成就非凡。他的名言是:「做菜也有倫理,做菜就是做人,做人做得不好,他的菜也不會好吃到哪裡去。」
從阿基師的人生經驗,可知職場倫理的重要,如果以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才行。如何學會做人,剛開始就要從「禮貌」做起,這對於尋找工作的人尤其重要。因為它讓你第一時間就能留給企業關鍵印象而錄用你。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但問題是,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對方已「砰!」地一聲將大門關上。去年勞委會職訓局就曾對492家企業做調查,其中33%表示,即使條件再好,都不會把「自以為是、狂妄自傲」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27%與20%的企業更明白表示,不會錄用「表達遲鈍不知所云」及「不懂禮貌」的人。
只要有心,學會「禮儀」並不難,至少可以做到「不失禮」,但一個人會被認為「有禮」,甚至成為個人魅力,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心中有別人」。因為「心中有別人」,我們就不會只對長官或身份較尊崇的人有禮貌,而對與業務不相關、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則有睥睨及看不起的態度。俗語說:「山水有相逢」,只要你有禮貌,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貴人」,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以貌取人 錯失機會
19世紀時,有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兩人衣著樸素廉價,秘書馬上判定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好處」,當下冷冷回答:「校長很忙。」「我們可以等,」老婦人回答。幾小時過後,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老婦人說:「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很喜歡哈佛。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捐棟大樓給哈佛為他留下紀念。」
「你們不知道建棟大樓要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校長輕蔑地說。同時心想,這樣應該可以把這兩人打發走了吧?「只要這麼多?那我們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蓋棟學校?」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而後來這個學校,就是孕育無數人才、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 ( Stanford University)。倘若時間可以倒流,當時的哈佛校長及秘書一定對自己不禮貌的行為懊惱不已。
有天電話鈴響,讀小三的兒子急忙跑去接電話,只有幾句對話後,兒子就說拜拜掛上電話了,我隨口問,你跟誰說話啊?他則回答:「阿嬤,問我們今晚要不要回去吃飯。」天啊!我以不可思議的眼光瞪著他心想:「怎麼從頭到尾都沒有聽到他喊過阿嬤?」這不禁令我不寒而慄,如果我小孩連主動稱呼叫阿嬤的禮貌都沒有,就算讓他大學畢業,恐怕我依然要養他一輩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