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是沒有文字的族群,但依文獻記載,日本治台時期,西元一九三七年,學者們在新高郡(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境)加年端(Qanitoan)社頭目塔魯姆馬古德凡(Talum ma-bungzavan)家中發現了一塊木刻「畫曆」又稱「版曆」,長約122.7公分,寬約11.8公分,厚2.4公分。版曆上記載著重要活動的日子與事項。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布農族雖然沒有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版曆」,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可歸納為三種:
(一).生命禮俗: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生、成長禮、葬禮。
(二).歲時祭儀:與農耕、打擸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打耳祭 、小米進倉祭。
版曆中的分段說明:
A段一至六日為造地、整地和開墾的祭典日;
B段十五天為播種粟米的祭儀;
C段二天是粟米收穫祭;
D段八天為除草祭儀;
E段十二天為打耳祭,也就是打鹿耳,期間全面進行狩獵;
F段十六天為豐收祭,要殺小豬;
G段十天為首飾祭儀,也就是嬰兒祭;
H拔裨祭儀。
版曆中的圖示解說:
刻痕表示一天
表示用平底鍋煮粟、釀酒
表示禁止砍柴的日子
表示在平籠裝著芋頭
表示在平籠裝著小米
表示出獵
鋤頭形,表示開墾或耕作
表示開墾旱田
球與陀螺
在水缸中插入萱
用獵槍獵鹿表示
表示豬
表示榛樹
旱田
燒豬毛
布農族生活曆法:
布農族採太陰曆法,一年分十二個月,一個月分三十日,以結繩記日,一結代表一日,結滿三十日結為一月,以一根小木頭插於第三十結中.獵人至山中狩獵,亦為結繩記日。農業生產方式一直採用山田燒墾為主,小米是維生的主食,歲時祭儀,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早田,播種小米為開始,以收割小米為結束,並根據月亮的圓缺有無來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