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BM 談台灣經濟轉型與成長擬定新時代產業政策 走咱的路

前言:自2008年底金融風暴以來,台灣遭遇40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台灣如何一路蓽路藍縷走來,如何再展新局,台灣IBM總經理于弘鼎特地為讀者指出一條「智慧之路」,為創新台灣建言。

自2008年9月開始,金融風暴重挫全球經濟。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大變化,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振興經濟的救市方案,試圖以挹注資金和擴大內需等各種策略,對抗這場堪稱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經濟危機。

目前全球景氣已止跌回穩,各國政府積極增加金流救市的策略看似驚險,但顯然有效達到「救急」的目標。

不同時間點要有不同規劃

然而,經濟策略不是短線操作,需要長期規劃發展,不同時間點要有不同的規劃和願景。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台灣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佔台灣平均生產淨值三成以上,工業僅不到四分之一,勞動人口也以農業為主。這種經濟結構持續到1970年代,勞力密集的輕工業是當時的國家經濟支柱。然而,台灣隨即面臨中美斷交及第一次能源危機的重大衝擊;當時,島內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更迫切的危機是台灣缺乏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產業」。不過,危機帶來轉機,當時總統蔣經國毅然決定推動「十大建設」,台灣自此轉型發展重工業。

肩負擘畫台灣經濟發展重責大任的孫運璿、李國鼎,一手主導台灣早期科技政策,包括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1979年資策會成立。台灣自1975年開始推動半導體發展計畫,進行一連串與美國的技術合作,在台灣興建科學園區和發展半導體產業。

無疑地,孫、李兩位先生是台灣科技界的教父級人物,一系列高瞻遠矚的規劃,將陌生的科技產業和新技術引進台灣,造就台灣成為全球電腦產業的重鎮。

當政府主事者清楚勾勒出願景與方向,傾全國之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發展,動能將無與倫比。先總統蔣經國、孫運璿、李國鼎等專業政務官帶動的變革決定台灣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方向,創造出台灣的經濟奇蹟。

今日,台灣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對外,國際化、全球化帶來的環境變遷,台灣依賴全球經濟榮枯的程度甚深,要全力降低外在變動的影響;對內,台灣長期依賴高科技產業發展,雖造就經濟奇蹟,但高科技業者陸續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大陸,台灣的經濟成長面臨瓶頸,必須再次轉型。此刻正是台灣擬定新時代產業發展政策的好時機,但該注意的是,走出自己的路,不是模仿他人,照單全收。

台灣經濟面臨瓶頸須轉型

例如,投資重大公共工程是促進經濟成長的重要作法之一,然而,以日本為例,單靠工業搶救經濟危機的做法證明失敗;台灣恐怕也無法僅靠「鋼筋加水泥」,順利達到經濟發展與成長的目標。全球經濟史證明,保持經濟良性成長,須倚靠制度革新和技術創新;政府要有一個既定方向,看準趨勢,全力投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快速變動的全球化社會,強調的是腦力經濟、知識管理,更勝於單純的大興土木。

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出口導向的台灣飽嚐景氣衰退、全球需求緊縮、出口值連續一年負成長,甚至是負GDP的苦果。台灣的當務之急是調整目前國內產業比重失衡的狀況,將產業重心與資源移轉到具成長「爆發力」的產業。

(系列文章四之一)

【2009-12-01/經濟日報/C7版/科技e周報】





引用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ndapp/Story?SearchString=aWQ9NTE1OTMzOA%3D%3D&no=1&page=1&sharepage=1&select=1&article_date=2009-12-01&news_id=51593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