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了高達芮氏規模9級、日本史上第一大地震,

而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數千人死亡、萬餘人失蹤。這些新聞訊息,

除了傳統媒體大幅報導之外,眾多網友透過Facebook、Twitter

及部落格等各種網路媒體發揮了驚人的傳播力量,迅速將相關訊息傳布出去。

網路媒體的傳播速度有多快?根據 Online Social Media網站的統計,

此次震災發生之後的1小時內,每分鐘從東京發出的Twitter訊息高達1200則 (http://www.onlinesocialmedia.net/20110311/twitter-japan-quake-tsunami-hits-record-1200-tweet-per-minute/),儼然成為新的救災生命線。

而參與震災救援的人利用Twitter和Facebook發布如海嘯警報、

修改列車時刻表以及救援電話號碼及緊急避難所等訊息。

而Facebook上更成立了為數眾多、包含各種語言的粉絲團,共同為日本民眾祈求平安。

 

此次震災中,許多知名人士或藝人紛紛利用社群網路或是微網誌轉載訊息,

發揮了相當大的傳播力。除了提供即時訊息,網路媒體更扮演了安撫人心的要角。

知名部落客工頭堅在Plurk微網誌上就表示,以《灌籃高手》漫畫聞名的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

在地震發生後就一直利用Twitter (http://twitter.com/inouetake)努力扮演傳遞訊息的角色,

並且不斷發表安撫人心的畫作。

 

而工頭堅也強調,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後,

接連察看推特(Twitter)、臉書、噗浪、微博等微網誌的感想是,

Twitter綜合訊息最多最快,也有許多感人的轉推。

他原本以為在微博上會看到許多極端的意見,但在跟隨的人的訊息中,

看到依然是客觀、關懷、學習的態度。

工頭堅因此推崇跨國微網誌和社群網站是他最佳的消息來源(http://www.plurk.com/p/b43yh7)。

 

不僅是即時 更需被揀選

在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中,各類訊息就如同地震引發的海嘯一般席捲而來,能夠瞬間淹沒所有人。

現今的企業主管大概很難讀完收件匣中所有的電子郵件,

更遑論訊息量更大的新聞網站、即時通訊軟體、部落格或RSS,

以及鋪天蓋地而來的社群網路(Facebook、Twitter、Plurk…)訊息。

這種即時資訊帶來的壓力,使得資訊過濾就成為新媒體的潛在商機所在。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目前要掌握網路新創企業所需的各式訊息量多繁雜,整理起來並不容易。

他覺得目前能夠協助他的整合訊息網站,

大概就是Techmeme (http://techmeme.com/) 和Hacker News (http://news.ycombinator.com/news),

但它們頂多也只能達到他6成左右的資訊整理需求。

而 Mr.6 團隊的張大為也說,如果不想漏掉新創企業和Facebook最新行銷趨勢,

Mr.6團隊還是必須常常造訪TechCrunch (http://techcrunch.com/)與All Facebook (http://www.allfacebook.com/)等專業網站,才能獲得最新訊息,

整理出企業客戶和網友所需的各類訊息與行銷策略。

 

針對訊息傳遞的即時性需求,在ideas Streaming Innovation Group (SIG)「媒體不像媒體」主題聚會中,

討論「2020年,一個什麼樣的媒體可以吸引1億讀者」議題時,

ideas SIG成員們設想未來的媒體將成為能夠隨時隨地接收及傳送訊息(注重即時性)、

取得便利、成本低、跨越政府組織而和社群結合,同時非常注重精神需求的生活必需品。

 

隨時可接收注重精神需求的訊息

現今群眾大多注重物質生活的享受,也因此ideas SIG成員們發覺除了讓資訊易於迅速取得之外,

另一項重要的因素則是著重訊息內容的精神層面。

也就是說,如果內容無法感動人心,乏善可陳,就算能夠即時傳遞也不具多大意義,無法讓人留住深刻印象。為了滿足精神面的需求,未來訊息當中勢必會增添許多宗教或意念層面的正面意義,

或是故事性質的描述,將即時訊息傳遞帶入另一個更高的境界。

而在全球化訊息的傳遞方面,ideas SIG成員們覺得目前自動翻譯的功能與效果尚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

因此大多仍以英語為主進行跨國界的溝通。

但未來如果能發展出更強大的自動化語意即時對譯功能,讓訊息能夠跨越語言種類限制,

在訊息傳遞的即時性上就能夠取得更大幅度的提升。

ideas SIG成員們想像的最終即時訊息傳輸方式,則是利用腦波傳輸,

直接將各類訊息直接傳送到接受者(個人或是群眾)的意念之中,根本無需透過實體載具,

接受者就能「看見和聽到」這些訊息(其實訊息只存在於大腦中)。

目前的確有部分先進研究機構研究類似的腦波控制功能,但僅存在於實驗室當中,

同時必須將實驗者的頭上貼滿感應片,看起來頗像小說裡的鐘樓怪人,一旦上街恐怕會嚇壞不少人。

真想要做到腦波直傳的個人媒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引用 : http://newideas.c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