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琬千(音樂文字工作者)】

曾幾何時,我們的耳朵,不,應該說是我的耳朵吧,已經漸漸習慣去搜尋非樂音的音樂(什麼是非樂音的音樂,我自己的定義是:非調性的及非樂器以一般方式演奏的「聲音」,但是具有音樂的基礎特徵如節奏或音高,與音色等特質的聲音現象,舉例來說,一般的噪音或音景或電子聲響都有可能),尤其是最近開始學泛音(註)唱誦之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了,任何震動產生的共鳴與聲響,都會吸引我耳神經的駐留,試圖想像如何將這個聲音再度還原成『可以使用』(一種再製嗎?)的音色。這就好像一個看多了絢麗色彩與浩瀚景物的人,開始喜歡用黑白基底去探尋觀察記錄周遭的視覺環境一樣,空間與留白的層次感忽然就超越了熟悉的具象形體與色彩。

「三螢一雲」 藝術媒介新風潮

這好像也跟藝術史的發展不謀而合,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在體現當時的時代精神,藝術家其實有點像是反映現象的傳遞者,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呈現什麼樣的作品,作家使用文字,畫家使用畫筆,音樂家使用樂器或音符,來形塑他們心中的世界,傳遞給世人,成為一部部的作品。然而這些表達的工具,到了大量電子產品與網路媒介光電科技盛行的當代,已經完全顛覆了,據我所知,有人形容我們生活在「三螢一雲」的時代,什麼是三螢一雲呢?「三螢」是三種螢幕:電視、電腦與手機;「一雲」呢,是一個對我而言也很新的名詞:「雲端運算」,我趕緊很習慣地去google了一下,於是找到了維基百科:「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網際網路的運算新方式,在電腦流程圖中,網際網路常以一個雲狀圖案來表示,因此可以形象類比為雲端。雲端運算的資源是動態而且虛擬化的。特徵和自然界的雲、水迴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看完這「三螢一雲」的闡述,當代藝術的形貌好像就呼之欲出了。

其實在目前,不管是極簡、極限,或者是跨界都早已蔓延在各種藝術型態之中,表演藝術如音樂,戲劇或舞蹈、建築、攝影、裝置等視覺藝術類都已經快速地吸收與體現這些當代藝術的美學觀與表現形式,然而剛剛提到的「三螢一雲」也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音樂家手中的聲音來源。視覺藝術家表達的媒介,戲劇舞蹈也不會自外於此,電子音樂、裝置、跨界、新媒體藝術、動畫遊戲、人機互動……層出不窮的新名詞簡直來不及誕生。由於這些新媒體的功能與強大的渲染與連結的力量,幾乎把所有的表現形式都熔成一爐了,所謂互動藝術的概念早已滲透入美術館、音樂廳、劇院、廣告牆、建築外觀,所有耳朵能看,眼睛能聽,甚至會讓你忍不住想去觸摸的現代藝術早已成形,一種藝術的革命已經跨出新的紀元,未來的展演空間或表現方式的劃分也都將愈來愈模糊,疆界不再。一個3D銀幕的廣告中處現這樣的景象:一個現代化的辦公大樓群間,許許多多拿著液晶銀幕的人從各個角落滲透進來,不久之後,一支大熊站在高樓頂往下望,彷彿就要躍下尋找鮭魚,猴子在樹上對路人扮鬼臉,令人驚艷的是一隻抹香鯨緩緩地從原來應該是噴泉的水池中擺出他那美麗的尾巴,片子的結尾是一個小女孩進入熱帶雨林中與一隻蝴蝶相視而笑,上班族與路人們站在尼加拉瀑布旁觀賞世界奇景,然而這些都是3D銀幕的效果。想想有一天我們可能就在台北街頭經歷到這些?

聲音的劇場演出 無界的藝術奇想

最近看到一句話形容德國藝術家郭貝爾(Heiner Goebbels )的作品:「管他是什麼?太棒了!!」多麼經典的一句話!因為真的是無法定義也很難描述這位作曲家(或說是劇場大師嗎?裝置藝術聲響大師………)。今年三月份,德國的萊茵普法藍次邦(Kunstpreis des Landes Rheinland-Pfalz),頒發最高藝術成就獎給這位大師,肯定他在藝術上的成就,評審團指出,郭貝爾是當代音樂與劇場的專家,但也是突破框架的創新者,他擅長運用多媒體去衝撞傳統音樂會與戲劇舞台的表現形式,涵蓋空間、燈光、語言、文字,當然也包含樂器與聲音,他尋找甚至發明新的素材,去實現他的「音樂劇場」的理念。

他的創作概念貫穿傳統與當代,邏輯與荒謬,橫向與縱向的連結,具有豐厚與活躍的內涵,被所有評審一致公認實至名歸。並且認為他不僅是在德語系領域,他也是一位國際性的藝術家,其影響力正在持續發酵。

而加拿大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也在最近的作品《眾聲喧嘩》Lipsynch中,挑戰人聲的極限,一路將人聲從最單純如嬰兒的哭聲,到間接透由電話或錄音軌,留聲機發出的聲音,甚至是電子合成的,語音治療、歌唱、各種各樣不同的人聲,透過故事文本將其揭露呈現在舞台上,長達八小時的演出,挑戰表演藝術的極致,不管對演員甚至是觀眾,都是一項大膽的嘗試。

羅伯.勒帕吉在最近作品《眾聲喧嘩》挑戰人聲的極限,該作品將於今年八月來台演出(攝影/Érick Labbé,圖/2010台北藝術節提供)。
互動科技上手 音樂展現新境界

今年六月中剛舉行過的「澳洲互動音樂節」(New Interfaces for Musical Expression++, Sydney Australia)中,很有趣的我們看它的標題用的是“Expression”(呈現),而不是“performance”(表演),因為發出聲音的不是樂器與人,而是所有的電子聲響與互動裝置,來自全世界的聲音藝術的作曲家聚集在這個國際會議中,發表他們的作品與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如:「一個即時互動的擊樂系統的實踐與探索,即興創作與混沌震盪器」、「一個吉他手勢的電容傳感器,物理隱喻移動的音樂表演《聲音的彈跳》」,或者如:「互動音樂工作室中的獨奏家」、「供市民即興伴奏的線上裝置」、「當代舞蹈動作中的情緒作用」、「鋼琴演奏者跨越多重八度的動作分析」、「在 LinuX手機上使用開放音樂軟體來評估音樂處理器」……,看到這些最新的聲音與表演者的相關研究,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他們呈現出來的裝置與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子?

當然除了論文與聲音的研究之外,這裡也有幾個很有趣的互動裝置空間作為「展場」呈現的作品。有利用twitter發展出來的一個聲音與網路連結互動的作品,它是有故事延展性的,所以時間、使用者、語言,都是可以改變它最後呈現結果的因素;另有一個從展覽第一天就啟動的賽車遊戲,結合聲音裝置與影像在展場中體驗虛擬實境的賽車與音速競標的快感,不過呢,這一切如果沒有親臨現場的話,是否可以體驗呢?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透過網路的連結,我們就可以體驗也說不定,那時的藝術發展又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先不要去想了吧!

註:
泛音唱頌:一種藉由口腔的基礎震動產生共鳴之後的頻率音波,神奇的是,它具有一種古老遙遠的神祕氣息,未經科學證實的在深入冥想的狀態下,它具有某種生理與心理互為影響的療癒作用。

(作者按:在此特別感謝交大音研所曾毓忠教授提供資料,曾教授也於今年帶領交大研究生參與盛會,發表作品。)


本文引用:http://dignews.udn.com/forum/trackback/trackback.jsp?wid=M&aid=2589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