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通後的挑戰與機會


詹文男

 兩岸三通後,許多產業都對後市寄予無限期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三通僅意味著台灣與國際各國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回歸應有的立足點,如何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兩岸競爭中的優勢,迎接挑戰掌握機會,仍待進一步努力。這包括以下幾項重點:  

首先是如何巧妙運用兩岸的特殊關係,在台灣本土運用大陸高階白領人才。大陸人才的崛起與外商將逐步整合兩岸據點局勢(將台灣據點納為中國地區的分支),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凸顯台灣人才在國際行銷、溝通經驗、技術實力與出訪外國的自由度,型塑台灣人才為「國際縱橫家」的定位,再佐以適度獎助,當有機會扭轉台灣據點未來被矮化的風險,甚至吸引更多外商與陸商轉向來台投資。

 其次,可考慮以氣候(避冬)、地利(觀光)與人才(教育訓練)的優勢,在時機上把握三通後和緩的兩岸氣氛,積極爭取彼岸業者(台/陸/外商)的來(回)台充電,以強化台灣在知識與專業領域的優勢形象,當有利於扭轉各界對三通後可能此消彼長的信心。

 再者,山寨文化挑戰了國際大廠在中國市場的營運模式,也牽動了歐美日等地市場的消費者神經,若能鎖定高附價值產品,結合港灣地利與效能優勢、強化加工出口區的營運條件,或可為MIT(台灣製造)產品帶來逆勢突圍的新契機。

 此外,如何把握當前和緩的政治局勢,於內地廣設台灣精品形象館(或集結台商爭取大型商場的台灣產品專區),除可紓緩業者的經營壓力外,也有利於提振台灣產品的知名度,乃至型塑台灣作為「生活型態先驅者」的優質形象。

 為了讓以上的思考具體行動化,建議政府可考慮以下的措施。

 首先,過去台商較著重於研發與生產,三通後,更應正視台商有技術與製造能力、但缺乏通路與品牌的事實,協助企業強化掌控自有通路,以避免過去只著重接單生產需要龐大資金維持運作,又要繳交通路管銷費用的龐大資金壓力,且自有通路能對顧客直接銷售,收取現金以支應運轉。

 在品牌推動上,政府可考慮協助或輔導台灣品牌廠商拓展通路與推廣行銷,設立台灣精品中心/台灣品牌中心,一方面讓台商分享而使成本與風險下降,也可聚集較多台商的力量,提升與大型商場及百貨公司談判的議價力,爭取完整層樓或固定展示空間。

 重整與規劃鄰近空港地區的土地利用,也是可思考之處。松山機場距市區近,有位置上的優勢,建議重整周邊用地,利用閒置的土地設立研發園區。

 最後,大三通的交通與物流運輸效益,必將促成兩岸鄰近港區與城市之間形成整合區域,在其中進行各種價值活動的分工與鏈結,連結速度將比過去更有效率。

 在此情勢下應加強兩岸區域連結,發揮三通後台灣與中國大陸主要城市距離拉近的地理優勢,透過鼓勵客戶投資台商,在台設置半成品加工檢測基地,與中國的簡易組裝基地搭配,加速發揮規模經濟。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2009-10-08 / 經濟日報 / D2 / 經營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