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布在原住民族裡是婦女專屬的工藝技術;更是女性建立聲譽的主要因素。但在時代快速變遷過程中,因製作衣服的材料被外界大量生產的布料所取代,然而織布技術在很早以前就失傳了,直到近年來原住民漸漸意識到傳統編織文化的流失,才又引進。
  
   織布是原住民族裡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份,而每一族所呈現出來的編織圖騰意義不同,各族所使用的織布機其實是大同小異,但在織布的織法與技巧技術上有些不同。織布讓人直覺就是婦女平坐在地上這樣開始編織,沒有錯!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在開始編織前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在早期婦女要織出一塊布得從種苧麻開始,經過剝皮取得纖維、捻線、曬乾、漂白、染色……等繁複的過程,才能得到織布的線材。有了線材再來構思圖騰再配顏色下去在理經架上繞線,看似簡單的繞線動作,可是大有學問的呢;現在就帶您一同去探索賽夏族-織布機吧!

 

編織機用具:
 織布機的用具包括一個「理經架」,是用以整理線材、設計紋路的一組織布用的木造工具。
《如【圖一】》

1.  帶:是用粗麻線編織而成的長帶子,用來將布夾綁繫,固定於腹間。

2.
綜絖棒:
配合所織的花紋,使用不同數量以分出梭路。

3.
  棒:
打緊緯線的木棒,會用重而硬的木材製作,兩端要削的比較尖,中間要比較寬,  像刀的形狀,每次穿入一條緯線後,就用打棒打緊使布更緊密。

4.
  夾:
是由兩塊長方形木條組合而成,兩塊布夾的接合面有凹凸的榫接處,以便夾緊經線及織好的布,使用時置於腹部與身後的背帶綁在一起。

5.
緯  線:經線與緯線交織著婦女們的巧思,
由上下經線分開產生的通口讓緯線穿梭過去,再 用打棒打緊使布更緊密。

6.
  子:
用竹或木製作而成。形狀為一扁長的棒狀物,主要是往上提拉,使經線分出上下 使兩端出現通口,以便讓緯線在經線內穿梭。

7.
分隔棒:
用來區分經線的奇線跟偶線的器具。

8.
固定棒:
置於經卷後方,主要將經線固定,使之不會隨意移位。

9.
  卷:
經卷為側面呈三角形的長筒狀物,整塊木頭中間挖空。

【圖一】編織前置工作-理經架上繞線材(經線)

           理經架可以取決你要的織布寬度跟設計纹路;繞線的動作不能馬虎,每一
           條線的緊鬆度要恰當也要一致,因為這關係到後續編織的工作,
           連帶影響編織布的成果。


【圖二】繞完線,準備將理經架上的經線移駕到織布機上

            開始套入分隔棒、梭子、固定棒、布夾等,如此大費周章是為固定
            繞好的線,不讓線脫離繞好的經線軌道。

【圖三】將理經架傾倒地,以方便套入織布機的用具棒。

           將套好的分隔棒、梭子、固定棒、布夾開口的另一端用繩子或橡皮筋之類綁住
           固定住。
之後將理經架的棒子分開。


【圖四】套分隔棒、梭子、固定棒、布夾過程,要非常的小心翼翼,絕不能套漏線。



【圖五】順利將理經架上的經線轉移至織布機的用具上



【圖六】開始整理經線,先從布夾端開始。



【圖七】再來要抓住固定棒、梭子與分隔棒慢慢拉、提。

           此動作要使經線分出上下線,並在上下兩線中形成大間距的洞口


【圖八】由經線上下線中間形成的大通口,將經線慢慢套入經卷



【圖九】套入經卷後,再調整所有經線

           待經線都整理好之後,接著調整織布機與雙腿平放的長
           度,雙腳頂住經卷能隨著雙腿的屈膝、伸直就可以了。


【圖十】準備開始織布嘍!


  賽夏族的織布機是屬於水平背帶機型。織布時,婦女會平坐在地上,雙腳頂住經卷,背後用背帶綁緊腹前的布夾,中間為雙手穿梭織布的範圍,經線的尾端結於經卷、固定棒、隔棒,再把紡線在梭子上纏繞當作緯線,就可以開始織布。

賽夏族的織布可分為下列幾種:

1)無紋飾的布:用最簡單的平織方法,織出呈現規則的十字形交叉之形狀。

2)菱形浮紋的布:夾織花紋以不同的挑線法,將經緯線穿梭其中織出菱形形狀的成品。

3)具艷麗紋飾的布料:主要用來製作祭典穿的服飾。紋飾的織法是利用提經、挑花、夾織的方式,加上賽夏族廣泛使用的浮織或雙層織法,互相搭配組合,織出各種美麗的紋樣。

 賽夏族傳統織紋圖案,有常見的菱形紋、卍字紋、線條紋等;主要是由紅、白、黑三色組合交錯變化而成。

 照片示範為南庄東河-賽夏族傳統編織老師 風順恩老師》

資料參考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hgroqxeLAAJ3RRXrXcCo/article?mid=15&prev=25&next=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