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新世界 
文字: 文/秦振家
隨著科技發展愈來愈貼近人類的需求,網際網路 (Internet) 的發展也從原來 1.0 時代的單向傳播,進入現在的 2.0 以社群網絡 (social network) 為主流的多向傳播時代,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而驅動社群行銷觀念大行其道,成為當紅話題。在滿足人類彼此間的互動與社群需求之後,接下來令人期待的演進,則是能夠讓各種物件連上網路並進行溝通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其實就像是幫各種物件加上「感覺」和「溝通」的能力,讓它們具有更接近人類的回應能力,而不再只是單純的等人下指令才有所動作。人類具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壓覺),為了讓物件具有「感覺」的能力,就會在設計中加上特定的感測能力,像是視覺(監視器錄影)、觸壓覺(溫濕度)等,再配合身分辨識功能及無線網路傳輸,就能把測出來的數據傳送到網際網路上,由指定的服務接收之後,對數據進行分析與判別,再把對應的回應動作傳回給物件實際執行。

這種概念,就像是為物件加上五感當中的一感或兩感,變成人本身感覺的一種向外延伸,同時也能依據人類的行為習慣而進行對應的回應動作。最完整的形象,可能就是國外幾家大廠所研發的智慧型機器人,會走路會爬坡能舉手拿東西。但現今物聯網的目標並不是全方位的感覺模仿,而是只依據特定感覺進行回應,達到人所指定的特別目的而形成的。

其實物聯網的概念並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這個名詞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2003年出現在媒體報導當中,2005年更被國際電信聯盟(ITU)列入網際網路報告。相近的名詞,還有U化(Ubiquitous)、USN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 等,來形容這種讓所有物品都能上網溝通的想法。台灣政府之前亦曾推動過發展優質網路社會 (U-Taiwan) 計畫,計畫目標就是透過匯流高速網路、智慧感知環境,操作簡單好用的人機介面、符合民眾需求的創新服務及安全信賴的社會環境,讓民眾可隨時隨地運用創新設備,享受安全貼心的服務。

行銷需求 帶動物聯網應用商機

物聯網話題從2009年起變得相當熱門,起因是中國政府將物聯網發展列入國家重要推動產業項目。但如果仔細觀察目前中國推動的發展目標,仍以水、電、建築等基礎建設方面的監控及回應為主,在商業行銷上的創新應用尚待發展。而在國際方面,則有一些新的創新商業行銷應用開始成型;無論是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能利用這些現有的技術,組合成為行銷的利器。

從之前的《創新發現誌(ideas)》報導中,就能夠發現,物聯網相關應用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還遠在天邊,而是已逐漸普及到日常生活當中,像是連網電子公仔、點讀筆、智慧型販賣機、智慧型工業機台等都在其中;另外像是精緻農業採用的溫室環境控制和水質監控等,其實也都在物聯網應用範圍內。

而接近消費者使用習慣的連網電子公仔即為一項有趣的物聯網行銷應用。台灣的凌通科技和法國Violet公司,都已推出相關產品,讓廠商利用這些公仔進行實際的行銷運用,將行銷範圍推向下一個物聯網世代。連網電子公仔目前的應用範圍相當廣,可以為偶像明星、著名卡通人物的喜好者量身訂做特定追星服務,像是周杰倫、羅志祥、張芸京、海綿寶寶等,都已經開始利用連網電子公仔的威力,凝聚粉絲向心力。

除了目前的行銷功能之外,網路趨勢專家劉威麟 (Mr.6) 說,和一般的明星周邊商品相較,具有物聯網功能的連網電子公仔未來可能發展成為一般輕度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的「分身」或「替身」,不但降低電腦與網路的使用門檻,同時將社交網路功能進行虛實整合,針對各種不同的社群發展出全新的商業行銷模式。

除了追星族之外,連網電子公仔未來還可能和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等虛擬世界整合,將網路身分、儲值與活動記錄在電子公仔當中,成為使用者的「網路替身」。只要把公仔一放上任何一台電腦,馬上就能進入虛擬世界。就算公仔遺失,也能註銷舊公仔的身分,從遊戲公司的遠端備份資料庫中把遺失前的資料再放入新公仔當中即可,降低遺失風險。

咖啡杯抓得住我… 的錢包

除了讓電子公仔上網追星之外,現在就連咖啡杯都能搖身一變成為網路替身的一種,成為企業抓住客戶,讓客戶不斷回流的利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有位大學生看到這個商機,就想出把RFID晶片結合到隨身咖啡杯中,並得到當地一家咖啡店Stone Creek Coffee的青睞與合作,因此創立了一家名為SMUG Coffee的新創公司,開始嘗試推廣智慧咖啡杯。

SMUG 的原意是智慧型咖啡杯 (Smart Mug),而這種新型的智慧咖啡杯,讓新來的店員一拿到杯子之後,不用刻意裝熟,也能問出「陳先生,您今天是否和往常一樣,要多加三分之一牛奶的熱拿鐵嗎?」這種老店員才問得出的熟客問題,徹底抓牢消費者的胃和心。而除了記錄這些消費者習慣飲用方式之外,SMUG還能當成會員卡,自動為客戶在算帳時打折扣,同時能累積會員點數,將傳統會員卡的優點全部結合起來,對咖啡店家來說可謂一舉多得。

針對這種虛實整合,同時再結合社交網路的全新行銷方式,未來廠商能夠透過物聯網記憶咖啡杯主人的喜好口味及飲用次數,進行完整的實體通路一對一行銷,以近乎量身訂做的水準抓穩客戶。後續廠商甚至可以利用物聯網連接這些咖啡杯「網路替身」,為咖啡愛好者建立起自動化的社交網路,打造嶄新的社群交流模式。當物聯網結合當紅的社群行銷概念之後,就能將正在發展中的社交網路行銷技巧,完全應用在對客戶的推廣上,像是讓拿鐵領域的專家推薦新口味拿鐵給入門者試飲;或是利用口碑行銷,以朋友(另一群網路替身)相互推薦的方式,將新口味咖啡推薦給咖啡死忠愛好者。

公用自行車 環保減重兼行銷

為了響應節能減碳的風潮,全球都市均計畫引進公共自行車自動化租借服務,目前已有加拿大、法國等投入相關計畫。台北市自2009年啟用了「YouBike微笑單車」計畫,為台北市民提供接駁型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服務,以電子無人自動化管理系統提供自行車甲租乙還的租賃服務,以自行車做為大眾運輸系統最後一哩的接駁工具。目前台北市Youbike提供了500輛公用自行車,以及11個租賃站,共計718個RFID停車位。

不過美國丹佛市(Denver)在2010年4月份才開始啟用的公共自行車Denver B-Cycle計畫,則更進一步擴大了服務範圍,除了計費功能之外,更發揮了商業行銷上的創意,提供了更多服務和商業行銷機會的想像空間。丹佛市這項Denver B-Cycle計畫和台北市規模相近,同樣是500輛公用自行車,租賃站 (B-Station) 則增到到50個。

不過,Denver B-Cycle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結合了更多服務,同時利用這些服務資料產生市場行銷商機。除了RFID之外,Denver B-Cycle 在公用自行車上另外加裝了GPS全球定位系統,可以記錄特定使用者或是自行車的行徑路線。這些路徑資訊在自行車重新停泊到租賃站時,就會被上傳到資料庫裡進行儲存與分析,因此就可以了解這些自行車最常被騎用的路線,或是某位消費者的偏好行車路線。

對於想要減重的消費者而言,不論是騎了多少里程,都會被換算成對應消耗的卡路里,因此可以清楚得知單趟和累積的卡路里數,有助於控制體重。而對於有心節能減碳的使用者,這些里程數則可被換算為所減少碳的排放量,了解自己對綠化城市的貢獻所在。消費者只要上網到 B-Cycle網站登錄後,就能得知這些紀錄,不但可以達到健身目的,也能了解自己「愛地球」的程度。

另外一方面,一旦這些不同的路徑資訊累積到足夠的程度時,就可以和沿路的商店行銷結合,讓商店可以針對自行車或是騎士提供精確的促銷訊息。像是超商可提供免費的運動飲料試飲,或是新開張的快餐店以折價券促銷騎士專用早餐,全部都能準確地提供給經過該路線的特定騎士(針對人的分析)或不特定騎士(針對車的分析)。像這類的行銷活動,已經過事先詳細的分析,因此形成新的個人化行銷,而這正是在傳統網路行銷所欠缺的實體環節。

對消費者而言,在超市不小心買到過期的食品,或是販賣機裡的飲料又賣光光,都是件非常掃興的事。不過未來消費者就能夠透過另一類物聯網的網路替身—智慧超市櫃檯POS機或是智慧型販賣機來幫忙把關。

從前端到後端  為你的購物把關

在日本東京擁有十餘家店面的百年老店「紀屋」(Kinokuniya) 食品超市已經開始應用物聯網技術,在超市櫃檯為客戶進行商品過濾,能在結帳產品超過有效期限,或是產品具有購買年齡限制時主動告知收銀員,同時也能減少店員在檢查大量商品期限時的可能疏漏。如此一來,不但能夠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而且化被動為主動,讓客戶覺得服務滿分。

除了使用期限檢查之外,智慧超市櫃檯機還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呢?根據資策會創研所FIND中心的研究,未來如果能夠搭配智慧型購物車,消費者就能夠透過購物車連網面板,即時查詢商品資訊;預先下載設定好購買清單,讓購物車幫忙設定最迅速的採購路徑;或是讀取消費者個人資訊,包括上次購買商品等,以加速採購流程。

在採購的過程中,消費者可利用智慧手機結合Facebook和Twitter等社群網路,很快就能得知朋友的購買建議,買到合適的番茄醬或義大利麵條。接著利用行動通訊裝置掃描商品條碼,獲得資訊或是下載產品折價券。利用手機付款時,智慧型超市櫃檯機將會透過無線感知網路自動蒐集商品購買資訊,免去店員一一點數商品的耗時過程,直接進行結帳。對消費者而言,的確達到省時省力省錢,又能獲得朋友建議的良好採購體驗。

網路行銷追蹤的是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消費活動,而物聯網則能協助追蹤使用者在實際生活中的消費活動。對消費者而言,與物聯網的結合能夠提供更精準的行銷活動;而對於零售端和供應商而言,則是能夠透過精確行銷,將行銷預算花在刀口上,也能達到提升業績的目標。物聯網所帶來的未來生活體驗,以及可能的行銷應用,仍在不斷的發展和演進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形成下一波網際網路創新應用趨勢。

物聯網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的名詞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自動化身分辨識中心(Auto-ID Center,現已更名為 Auto-ID Lab)所提出。IOT主要是指各種資訊傳感設備與物件透過感測網路進行連結,利用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和無線感測網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ZigBee無線通訊協定、紅外線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鐳射掃描器等,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可同時進行辨識、溝通及應用。

◆在 2005 年,聯合國轄下的國際電信聯盟 (ITU) 提出了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報告,對物聯網有詳細的描述及定義。而和物聯網近似的名詞還有機器對機器 (Machine-to-machine, M2M)、Device 2.0等。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是一種通訊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在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RFID系統通常是由感應器(reader)和標籤(tag)所組合而成,而標籤可分為主動式及被動式兩種,被動式並不具備電池裝置。

目前RFID已大量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如台北捷運的悠遊卡、寵物身上植入的寵物晶片,以及門禁開鎖用的門禁卡等,都是運用RFID的傑作。

本文引用:http://ideas.org.tw/ 創新發現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