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式溝通 提升職場效率

每個人的個性態度的不同,溝通風格也不一樣,如果能夠針對所欲溝通的對象調整表達的內容和溝通方式,對於溝通成效將有極大的助益。人際交流分析模式是一值得推薦的工具。

人際交流分析(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又稱為PAC理論,是加拿大人際溝通大師伯恩(Eric Berne)所發展。他認為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與父母的互動而受到影響,因此在往後與其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三種不同的人格架構,包括:父母、成人和兒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配合著不同的情境,會運用不同的心態與別人溝通,形成個人特有的人際交往方式。

所謂「父母」式的溝通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是較為威權的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架構中「父母」的心態占優勢時,行為表現會較為主觀,語氣較為嚴肅,且多具有命令的口吻,常用的字眼包括「應該」、「千萬不要忘記」、「絕對不可以」、「你必須」等等。

「父母」狀態又分為撫育父母(Nurturing Parent)和批判父母(Critical Parent)二種型態,撫育父母表現出關心、幫助和照顧的行為,覺得別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批判父母則表現壓制、威權及控制,多以自己的思考邏輯去影響別人。

「成人」式的溝通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較為客觀和理性。當一個人的人格架構中「成人」的成分較占優勢時,通常待人接物較為冷靜、尊重別人,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具有反省能力,在溝通時,會收集相關的資料,理性分析判斷,再找出最佳的方案。

「兒童」式的溝通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服從和任人擺佈。當一個人的人格架構中「兒童」成分較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出無知、較無主見,遇事畏縮,感情用事。

「兒童」狀態又分為自然兒童(Free Child)和適應兒童(Adapted Child)二類。自然兒童表現出快樂、好奇、不受拘束,但也有衝動、不負責任的行為。適應兒童則表現出順從、勤勉與敬業,但也有妥協的意味,其行為在於壓抑自己適應別人。

根據TA理論,人們應掌握自己的人格架構成分,適當的運用人格架構中的三種心態:P、A、C,與他人有效溝通。

例如教育子女,對其提出要求時可表現為父母的P心態;在工作場合與同事溝通,應多表現成人的A心態;而在某些特殊場合,如尾牙,或者與同事出遊,則可借助幽默、輕鬆的態度,表現出兒童的C心態。

在工作實務中,成人與成人式的對應是較佳的溝通方式。要達到此種境界,每個人應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交往相處時,是處於何種心態,是以何種人格心態與別人溝通,從而能對自我的心態有準確的掌握。在溝通過程中,不但要隨時注意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成人的狀態,也要努力使溝通的對象也調整到成人的狀態,才不會出現意氣及無效率的爭辯情況。

瞭解自己的心態,將自己往成人溝通模式移動,進而學習迅速判斷溝通對象的心理狀態,協助其理性溝通,將有助於提升公司整體效率。

(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2009-09-10/經濟日報/D2版/經營管理】



引用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ndapp/Story?SearchString=aWQ9NTA0NjQ0Mw%3D%3D&no=1&page=1&sharepage=1&select=1&article_date=2009-09-10&news_id=50464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