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城市在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各國政府紛紛投入永續城市的規劃,希望透過通訊、能源、交通等基礎建設的完善設計與有效運作,讓民眾能享有便利、安全、健康的都市生活。

瑞典的西港新市鎮,100%以再生能源維持各項都市機能的運作,成為打造永續城市的濫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Masdar市開發計畫,將以零廢氣、零碳為目標,期望於2016年實現一個能源完全自給的城市典範。

怎麼樣的永續城市才是符合台灣民眾未來的需求?

首先,無論是成長快速的新興城市或歷史悠久的傳統都市,基礎建設必須支持大量的人口與生活所需,當急之務是交通運輸。塞車一直是都市生活的夢魘,不僅耗時,怠速期間造成的空氣污染更是由社會成本所共同承擔。

過去為了紓解交通量,解決之道往往是擴建道路或另闢更多替代道路,這反而使更多私人轎車上路,往往無法讓交通更順暢,導致空氣品質更惡化,交通事故更長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何讓「行」的運作得以兼顧便利、安全、環保等目的,成為未來都市永續的重要挑戰。

為營造一個所有用路人皆可安心使用的交通環境,智慧型運輸系統成為當今交通管理的解決之道。所謂智慧型運輸系統,指的是藉由資訊、通訊技術,整合各種交通狀況的即時資訊並加以分析,以供相關單位或民眾作為用路決策。

由於通訊技術與網路環境的整備,智慧型運輸系統不再只是由上而下的導引,而是個人得以透過手機等行動裝置,一方面取得用路資訊,另一方面也能即時回饋資訊,不僅交通管理中心得以運用更詳細的交通資訊從事流量管制,個人也可根據自身需求,取得專屬交通資訊,對於兒童、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的用路安全尤具意義。

根據既有交通量進行調配,對於解決交通問題而言,仍只是治標的層次,真正的治本之道,應進一步減少運輸需求。

運輸需求管理就是透過改變運輸行為,達成減少旅次發生的頻率或型態的目的,策略包括從土地利用的規劃上,就考慮到減少旅次或降低旅程長度,如細緻城市 (compact city)的概念;改變旅程的型態,提高使用高乘載運具的誘因,包括共乘制度、補貼大眾運輸系統、公車專用道等。

為了貨暢其流,興建更多替代道路已不是唯一解決之道,運用資通技術的整合建置與服務,以提升運輸系統的效率與品質,應是更具效益的方法。

此外,由於樂活、環保的生活形態愈來愈為人所接受,民眾的用路習慣也開始轉變。未來研擬交通政策時,除了將軟硬體未來發展的技術納入考量,也必須考慮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對於用路習慣造成的影響,例如,基於健康、環保甚至省錢的理由,以自行車作為運具。

因此,規劃未來城市的交通系統時,也應評估可能的生活型態,才有機會建置出符合需求的交通運輸系統。

(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2009-04-30/經濟日報/D2版/經營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