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數位光點》計畫
如果您所處的單位有將淘汰的電腦,並且願意捐助給資策會-數位光點計畫;或是您所處的單位是屬於社會福利機關團體,需要二手電腦的贊助,都歡迎您們主動跟我們聯絡~http://www.iii-doc.tw

目前分類:一步一腳印、在地的故事。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數位光點照亮偏鄉角落、科技創意展現社區之美

誠摯地邀請您來~

觀看偏鄉數位光點的養成,一同體驗在地真實的感動                           

   

 

從2004年資策會參與「縮減數位落差」以來,

步步從培訓在地人才,資訊工具應用的數位機會1.0開始做起,

接著推展至社區產業,將數位機會2.0的精神,科技生活直接應用於社區!

文章標籤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芯菱 整合資源「行動」天下

用愛與科技力量 開啟知識公益平台

  • 作者:  | 分類: 特別企劃 | 於 2012-06-27 16:35 發布
    • e0f75c9d1981f56e4fa791cfa52032e2  

      對大多數人來說,電腦、數位相機與網路等科技產物只是消耗品及娛樂方式,但在被稱為「少女公益家」的沈芯菱眼中,這些3C產品卻是用來以愛待人、傳播知識,更是她實現「知識大同」理念的最佳利器。

      回到18年前寒冬的北港朝天宮前廣場, 有個5、6歲拿著氣球認真叫賣的小女孩。飢腸轆轆的她被食物香味吸引, 一失神竟鬆手讓緊握的氣球朝天空飛去。驚惶失措的她大喊著不斷向上跳躍試圖抓住,無奈小手始終勾不著,於是小女孩自責的倒地放聲大哭。
      賣氣球不僅為了賺取全家人的生活費,更是阿公阿嬤壓歲錢的來源。在遠處看著一切的母親只是溫柔的替她擦乾淚水,牽她走進廟裡誠心向神明祈禱:「如果老天爺願意給我們一口飯吃, 日後一定會教這孩子以愛待人。」爾後,堅毅的母親向人借錢補貨,重新將氣球交到她手中,對於母親的包容與信任,小女孩則是加倍努力的為家庭、為生計打拚。

      父母成功身教 摒除物欲行動助人
      這個小女孩就是沈芯菱,1989年出生於雲林縣。當時5歲的她最大願望就是吃一隻香噴噴的雞腿。她也會羨慕別人有漂亮的衣服和玩具,但雙親的身教也讓沈芯菱擁有一顆知足、惜福與感恩的心。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快樂,多靠體會,少靠理解」/ 南投縣信義鄉青雲MDOC/松能武..................................... 每些時候,意義太多,感動就太少。到野外走一趟吧,別忙於分類和命名。用孩童的眼睛,以新奇的心,去看入眼的每一物,彷彿初次所見一般。傾聽自然「你應當冥想無限的開放空間,如天空或海洋,讓這樣遼闊的感覺在你體內消融。通過這種內在的擴張,你將體驗宇宙的神聖奧妙。」   --生態旅遊--    過去幾年,「生態旅遊」已成了一種世界風尚,一種賺錢的商業,台灣大許多旅館的櫃台上有一疊疊的生態旅遊廣告,海上旅遊保證可以看到鯨:森林旅遊保證可以看到麋鹿;山地旅遊保證可以看到熊。如果只為了看這些動物,去一次動物園和海洋館就夠了,何必長途跋涉,勞命傷財? 生態成了時髦的招牌,海灣、森林和高山不是生態,鯨、麋鹿和熊也不是。一大群人,吵吵鬧鬧,本著「寡人到此一遊」的心情,學不到生態,卻把風景區弄慘了。一塊小土地,10萬人每人一腳,草死了,昆蟲不見了,鳥飛了,更可能有人在樹上簽個名。   人的天性喜歡到荒野走走、看看,50年前,「遠足」或「野餐」已經很流行,我們那一群學生,每到一處,殺傷一處,我們遊客只是為了裝洋,煙頭和酒瓶一丟,罐頭和紙袋一丟,拍拍屁股走了,那時人少,人窮,荒野也大些,環境受傷並不厲害,何況自然有自癒的大能力。   後來我才知道過去對環境侵害的罪惡。15年前生態觀念在西方已經普遍,卻遲遲未到台灣,記得一次我去溪頭參觀,喜歡那裡的清淨和一大片綠洋洋的竹林,午餐後走到一處吊橋邊,正碰上一群小學生從橋的彼端走來,一邊唱歌,一邊嚼口香糖,老師小心的跟在後面,一個孩子順手把一疊口香糖紙丟進山谷,飄飄落下去像一隻受傷的蝴蝶,我把小學生攔住,預備講一點生態,老師卻緊跟著走來,把孩子拉開,瞪了我一眼,眼神像刺刀。同一個夏天我陪孩子在台中市公園湖內划船,有一對中年夫婦帶了他們7、8歲的兒子也在划船,小兒子順手一丟把可口可樂瓶子拋入湖心,我看了很難過,向孩子發牢騷不要跟他們一樣,並說:「缺一斑,成不了花花世界。」   學習生態是一輩子的事,不是藉一兩次旅遊就可瞭解,也不一定參加成群結隊的旅行團,能認識一些生物和自然環境便好,愛護生物和環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關心,一種愛,一種文化。好比現在追求品質高水準生活-這是我們BUNU要快樂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蛇大戰》
從前有一個布農婦女,因為丈夫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慶典,她想要讓他非常出色 ,便想幫丈夫編一個最漂亮的胸袋〔 ku–lin一種放在胸前可放香菸及鎖碎 物品的袋子〕,可是她一直想不出來要編織什麼花樣。有一天婦人去山上採野菜, 從山上要回家的時候,她看見了百步蛇的幼蛇,婦人覺得這種花紋實在是太美麗了 。她便開口對幼蛇的母親說明自己要借幼蛇的原因,母蛇聽後,答應婦人借小蛇一 個禮拜,婦人帶著小蛇告別母蛇,回家後就按照小蛇身上的花紋編織胸袋。
 不過由於參考小蛇身上花紋所編織出的花樣實在是太漂亮了,村子裡面的人聞
風也都跑來借用,於是小蛇就這麼被借來借去,一個星期很快的過去了。母蛇依約
到村子裡想要帶走她的孩子,但婦人告訴她布紋尚未織好,再跟母蛇借一個禮拜。
不幸的是,小蛇在這借來借去的過程中就被弄死了。所以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的過
去,每回母蛇來找自己的孩子時,婦人總是編理由來拖延時間。有一天母蛇又來找
自己的孩子,婦人又再次編理由而不將牠的孩子還牠,母蛇就很氣憤的走了。

 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有一天所有的百步蛇都爬到了這個婦女住的村落並攻
擊村子裡所有的人,結果除了外出工作及爬在香蕉的樹〔很滑〕或剌樁(sazu
sukaz)一種長刺的樹上的人及一些被大人藏在小米倉的小孩倖免於難外,村
子裡的人大半都被咬死。而被毒蛇咬死的人是那麼多,屍體根本無法讓存活的人一
一將他們埋葬,這些屍體於是慢慢的產生出臭味,鄰近部落的親友來到這個村子裡
,找到村子裡還活著的人問,才知道原來村子裡發生了百步蛇復仇的事。於是集合
勇士,也上山捕殺百步蛇,要將百步蛇除盡,後來由於蜥蜴出面講和(據傳說蜥蜴
也是布農族的子弟變來的)因此才結束人蛇大戰,而和平相處結成朋友(ka–v
iaz)至今。


《百步蛇》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相傳在太古時代,布農族人深居在中央山脈玉山下的幾座山腳下,族人過著與世無爭的太平生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肥沃的土壤、濕潤的氣候,讓農作物常年茂盛而豐收,動物飽食草果而肥壯,族人慣於在無憂無慮的農獵生活。一代又一代,年復又一年,族人變得好吃懶做,從天地守天律之心早已蕩然無存,對動物也濫殺,天神看了極為憤怒,結果一連數天狂風暴雨,天雷地動;一瞬間,山崩地裂,河水暴漲,更雪上加霜的是,一條巨大的蛇橫臥在山谷下,阻塞河水的流通,頓時整個山谷、整個聚落陷於一片汪洋之中。

 布農族人對於突如其來的洪水驚慌失措,連夜攜家帶眷的四處逃竄,一山又一山的逃,最後到達了玉山山頂上才安全。但是問題出來了,族人只顧逃命以致於任何工具、米糧都來不及攜帶,更嚴重的是失去了生火用的火苗,族人們個個又餓又冷,尤其小孩們禁不起那高冷的氣候,不能忍受饑餓之苦,一天到晚哭鬧著要吃飽要取暖,族人們無奈的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時長者們集會商談解決火的問題,但是要派誰渡河到玉山的另一座山頂上取火苗呢?又有誰願意冒生命的危險去呢?年輕人一聽到要派人爬山涉水去取火苗,個個躲到角落隱藏不敢露臉,長老看到年輕一代的人貪生怕死,不禁嘆息!

  這時剛好水邊的癩蛤蟆聽到族人的嘆息聲,又看見族人臉上那憂愁可憐的樣子,就產生了同情心,於是大聲對族人說:「我很願意幫你們去玉山山頂上取火苗!」族人聽了,歡欣鼓舞的感謝癩蛤蟆這種正義美德。於是在族人的祝禱下,癩蛤蟆英勇的跳入洶湧的洪水裡,奮力排除萬難,全力的與激流搏鬥,歷經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游,終於到達了玉山山頂上。

   癩蛤蟆迅速將火苗往往背上一放,就跳入水中游返部落,連片刻休息都不願意。一瞬間!牠覺的頭昏眼花無法再支撐下去了,就在牠要失去知覺時,眼前浮現了小孩子一張張蒼白受凍的臉,牠又奮力的使出全身的力量,終於游回到了族人的聚落。族人們看到了癩蛤蟆凱旋歸來,非常高興,但當火苗一放到火柱上時,族人個個露出失望的表情,因為火柱上看不到火花,只看到黑色沒有溫度的木棒。大家才發現癩蛤蟆是因為筋疲力盡,沉入水中,所以火苗被水弄熄了,連癩蛤蟆自己都不曉得。雖然大家都很失望但不怪癩蛤蟆,仍是感謝牠見義勇為的精神。經過了這經驗後,大家領悟到,火苗不能經過水裡或水上,否則會被水澆熄,一定要離水才可以。

  於是大家想了又想派誰最適合呢?誰能離水面過去取火呢?正當大家苦思無解時,一隻黑鵠飛到族人的面前,神情嚴肅的對著眾人說:「大家別失望,我很樂意幫你們取火苗」。說完「咻!」了一聲,黑鵠飛快的朝向玉山上去,拿了火種後又飛回族人部落的方向。牠將火苗緊緊的含在嘴上,怕火苗掉落,但是火苗在空中與風交錯磨擦,使得火花越吹越旺,燒的鵪島的嘴是又燙又痛,但想到火是要救小孩的性命,牠忍著燒痛,含著痛苦的淚水繼續的往前飛奔。  

    黑鵪經過了漫長辛苦的飛行後,也終於把溫暖旺盛的火苗帶給布農族人,更因為有了火而救了族人和孩子們的寶貴生命。但是,因為鵪鳥的嘴經過火苗漫長的燒灼後,變成了火紅色,也因此,大家就稱牠為「紅嘴黑鵪」。在族人得到火苗的同時,巨大的螃蟹也主動把堵水成災的巨蛇,用牠的巨螫將牠擊退到山下平原去。洪水也一天天的消退,族人們見到河水消退後,族人們欣喜若狂於是又紛紛的重回原來的家園,重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珍惜所有原有的一切並且守天律,講道義,族人們又回到豐裕安寧的快樂日子。  

   傳說當巨蛇被巨蟹擊退往平原逃竄時,所經過之處被壓成溝狀,就是現在山脈中的山谷是也。布農族人為了報答癩蛤蟆(cu-CUZ–pA或DA–HU–DAS)和紅嘴黑鵪(hai–pis的恩情,便立下了約定:禁止殺害這兩種動物。也禁用手指著這兩種動物,長輩也會告誡小孩子,如果打死癩蛤蟆會遭雷公擊斃;若射殺紅嘴黑鵪,衣服會自動燃燒起來或者家會遭火焚毀,到現在這個說法還依然存在著。註:(摘錄於霍斯陸曼‧伐伐著玉山的生命精靈99-104頁)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族與龍女的傳說

                                                       東河數位中心/風淑芬

  從前有一群賽夏族人到山上工作、打獵,有天他們到上山工作,回家時已經晚了,當他們準備要煮飯時,赫然發現飯已煮好,大家心中出現了疑惑,到底是誰幫我們把飯都煮好了呢!連著幾天下來都是如此,於是大家決定要找出幫他們煮飯的人;有天一位名叫
Katetele龍女身穿整套的Sibokoon祭儀服裝,頭上還綁著Pasku頭飾從海底出現;Katetele跟平常一樣默默地幫他們煮飯,Katetele殊不知早已被族人早已發現了,當她煮好飯準備要離開時,被其中一位長老阻止,大家也趕緊跑來一探究竟,在長老們的詢問下,Katetele表示自己是奉父親命令來幫族人煮飯;在這群賽夏族人之中有一名年輕男子未婚,於是長老做主讓他們結婚,婚後不久,Katetele帶著夫家親戚十人回到海底的娘家拜訪,這十位賽夏族人進到龍女娘家屋裡,發現屋裡的東西樣樣俱全,其中最顯眼的便是那牆上的美麗的織布,看得大家是目不轉睛且令人目眩神迷;拜訪完Katetele娘家回到陸地山上時,長老們對於那牆上的美麗的織布念念不忘,便請求龍女將她織布技巧傳授給部落婦女,龍女毫不猶豫的一口答應。

  開始參與學織布的有十個婦女其中有兩位婦人手較靈巧也學得快,深得龍女喜愛,於是龍女決定收這兩婦女為徒,成為了龍女第一代的織布門徒,希望由這第一代將編織技巧傳授給其他婦女,就這樣這兩位婦人也遵循了龍女的期望,培養了第二代的學徒,但龍女發現第一代學徒在傳授織布技巧上有所保留,並沒有完整的把龍女傳授的織布技巧傳授給第二代學徒,龍女便親自教授第二代學徒。某天部落裡舉辦了一場織布的比賽,第一代學徒和第二代學徒都參加了這場織布比賽,比賽的結果由第二代學徒獲勝,讓原本自信滿滿的第一代學徒質疑比賽的結果,不敢相信竟然輸給第二代學徒,第一代學徒心有不甘,便開始製造一些對龍女不利的傳言,雙方因此互相爭吵不休,Katetele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失望的說這裡的人既然不歡迎她,那就只好回到海底娘家去,於是決定離開,在離開之前她向賽夏族的婦人們說了一句話:「我走了之後,你們要學什麼也學不到了!」之後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現今賽夏族裡有很多特別的符紋都失傳了,現今由兩位徐年枝老師、風順恩老師一直不停的找回過去賽夏傳統織紋,在過去每個家族都有一個代表自已的家族符號織紋,但現今卻嚴重失傳,能傳下來的就只有那些比較常用到的織紋。 


賽夏族傳統編織達人小檔案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織布在原住民族裡是婦女專屬的工藝技術;更是女性建立聲譽的主要因素。但在時代快速變遷過程中,因製作衣服的材料被外界大量生產的布料所取代,然而織布技術在很早以前就失傳了,直到近年來原住民漸漸意識到傳統編織文化的流失,才又引進。
  
   織布是原住民族裡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份,而每一族所呈現出來的編織圖騰意義不同,各族所使用的織布機其實是大同小異,但在織布的織法與技巧技術上有些不同。織布讓人直覺就是婦女平坐在地上這樣開始編織,沒有錯!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在開始編織前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在早期婦女要織出一塊布得從種苧麻開始,經過剝皮取得纖維、捻線、曬乾、漂白、染色……等繁複的過程,才能得到織布的線材。有了線材再來構思圖騰再配顏色下去在理經架上繞線,看似簡單的繞線動作,可是大有學問的呢;現在就帶您一同去探索賽夏族-織布機吧!

 

編織機用具:
 織布機的用具包括一個「理經架」,是用以整理線材、設計紋路的一組織布用的木造工具。
《如【圖一】》

1.  帶:是用粗麻線編織而成的長帶子,用來將布夾綁繫,固定於腹間。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板屋裡的一道曙光

  
  
 看著這些一張張石板屋的照片,心中有種暖暖的感覺,照片喚起了小時候記憶中的石板屋。在當時並未像今日3C產品普遍的年代,所以當時石板屋沒能拍下紀念,是有些遺憾,不過石板屋的模樣卻依然清晰的留在我腦海裡,沒有因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而模糊淡去。小時候我對石板屋的結構及布農族的傳說故事有著其大無比的興趣;小時候我們喜歡黏著爺爺、奶奶、爸爸的身邊,聽他們說著他們那年代早期的生活方式,例如石板屋如何建造才會穩固..等,有時還會說著布農族的一些傳說故事。當爺爺和爸爸跟哥哥傳授狩獵的技巧及如何製作捕獸陷阱,我也會在一旁豎起耳朵準備受教,但是每次正要開始時,廚房裡傳來呼叫聲,讓我不得不離開,沒錯!正是奶奶在叫我,我一到廚房免不了聽奶奶言詞說教,女孩子家不需要學那些狩獵的事情,那是男生的工作,女孩子家要學會燒菜煮飯洗衣....不然嫁不去;儘管奶奶重複了N遍,仍不減我對製作捕獸陷阱的興趣,私下常巴著哥哥教我做簡單的陷阱呢;奶奶是個具有傳統文化思想的人,除了狩獵外,舉凡燒菜煮飯洗衣做家事、苧麻布編織、藤條編織、砍柴、種植農物、釀小米、用竹子建造房子……等,全都難不倒她,現在回想起來奶奶真是厲害。
  
 記得在廚房裡開伙,是用木柴燒火所以一定要有人在旁隨時監控火勢,以免火勢太大煮焦了食物,造成浪費,在當時浪費食物是不被允許的,然而監控火勢的工作自然就落在身為家中長孫長女的我啦!對當時念國小愛玩的年紀,是很痛苦的,但有句名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轉換成當時的心情「不聽話,準挨罵」我可不想挨罵吃虧,所以還是乖乖待在廚房裡完成這份工作任務;我每次坐在廚房的小板凳上,廚房上方的屋頂總會吸引我的目光,因為屋頂上有個洞口,而外頭的陽光會從洞口照射到廚房,形成一道曙光使廚房明亮起來;有時還會幻想著那到曙光會出現小天使來陪我呢。

 我問奶奶那洞口的用途,奶奶說因為石板屋沒有煙囪加上廚房光線暗,所以屋頂上的洞口有兩個功能一是排放木柴燒出來的煙,二是讓外頭的光照射進來讓廚房的光線亮些,就如現在排油煙機與日光燈一樣。但是下雨天怎麼辦?你們一定也會和我一樣有著疑惑吧,奶奶告訴我其實那洞口暗藏了玄機喔,洞口隱藏著一個活動式的石板塊是可以關起來的,廚房裡除了廚房用具外,在一旁會發現還放了一根長竹竿或是長木棍,絕對不是用來燒柴用的,要移動石版塊使洞口開或關,就得靠這根長竹竿(長木棍)了。我還記得爸爸還補充了一個洞口的功能,就是晚上洞口要打開,因為飛鼠飛累了牠會從洞口飛下來進鍋子裡睡覺,變成我們的早餐,當時我信以為真也在想曾祖父好聰明喔!爺爺和爸爸就不必爬山涉水出去深山獵飛鼠了。於是我和哥哥連著幾天晚上都坐在廚房裡的小板凳上,等著那飛累的飛鼠進鍋子睡覺,等都等不到,後來才知道爸爸跟我們說了天方夜譚的故事;回想起來我們也真是天真。  
  石板屋裡的一道曙光,符合了現代提倡的節能減碳,而且還兼具了環保的效能呢。我時常回憶那充滿了我兒時的許多珍貴且美好回憶的石板屋;回娘家時還會跟家人一同回憶,歡笑聲不斷,彷彿回到當時的情境。現在的布農族人已經意識到布農族的文化的流逝,為保有並傳承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布農族人開始教後代子孫說布農族語,學苧麻布編織、藤條編織...,開始建造布農族的房子~石板屋。不過就我個人觀點來看現在的石板屋,在技術上確實比以前優,現代化的元素多過於原始傳統,即便如此石板屋裡的一道曙光,仍流傳著布農族先人們的珍貴智慧財產,但其中值得去思考並學習的是布農族先人們刻苦耐勞、無私、團結、互助、分工合作的精神。

布農族石板屋資料補充:
 
  以板岩砌牆、蓋頂、鋪地,僅樑柱使用木材。在建築的過程中,先尋找石板的材料,大塊的石板用來堆疊成牆面,較薄的片狀板岩則用來作為屋瓦,窗戶與某些支樑利用木頭製成。屋瓦是一片一片的蓋在細細的木架上,不用任何鐵釘與鐵絲。
板岩石屋的形式上大致呈長方形。以門口及出入之走道的位置來區分,房屋之建造方式可分為橫長與縱深兩類,正門置於橫寬部份之正面。屋頂為兩傾斜面頂,屋基為方形,前半部作為庭院,後半部用以蓋屋,穀倉置於屋內成為家中建築的一部份。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MDOC回顧~
 
新民社區DOC/楊安琪

  為了讓參與今年行動教室的同學們能互相交流,今年在集集鎮的新高窯民宿舉辦「行動教室 (MDOC) 聯合同學會」,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簽到,尤其來的學員人數最多的是”千歲學堂”的同學們,心中很是感動!雖然是邀請大家交流、餐敘,但是他們很肯定,因為很多學員平日並不相識,也有認識但不常見面的,都在會中有了交集……

  為了讓參與今年行動教室的同學們能互相交流,今年在集集鎮的新高窯民宿舉辦了「行動教室 (MDOC) 聯合同學會」,很單純地邀請各社區學員、長官幹部等一同來交流。今年參與同學會的社區有集集鎮的玉映、八張、吳厝、田寮、集集,更有信義鄉的潭南、人和等社區學員,學員年齡由十歲到九十歲,真的是很廣!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賽夏矮靈祭

東河社區DOC/ 風淑芬

   矮靈祭(paSt'ay)原是每年舉行一次,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進行,後因日本人的禁止,遂改為每兩年舉行一小祭,每十年舉行一大祭。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即將來到,矮靈祭的舉辦,分為二個地點,一個是北賽夏的大隘祭場,一個是南賽夏的向天湖祭場,祭典前有「pabe:e’kehahila’(擇期約定)」是由各家長老決定祭典日期,並召請矮靈前來,舉行祭拜之後,就等待祭典的正式開端,長老們會吟唱祭歌到天亮結束,結束後朱姓族人請非朱家姓氏族人結芒草帶回家中,(芒草在這有告知和避邪作用),這段時間家中所有人一定要尊守賽夏禁忌,如個人的言行要十分地注意、謹慎,要彼此和睦,不能大聲講話、爭吵;若是有爭議或爭吵,吵架的雙方必定會帶來厄運(不吉利),此時就必須要請朱家綁芒草化解,解除即將帶來的厄運。
   全部祭期長達約一個月左右,可以分為祭前、祭典、和祭後儀式三個階段。主要儀式分為祭告祖先、迎靈、會靈和娛靈、逐靈、送靈等部分。當天在賽夏族人吟唱祭歌時,天空中月亮、星星原是綻放明亮的光輝,霎那間起了濃濃白霧,族人長老說那是因為矮靈聽見族人的歌聲而悄悄的到來。

 北賽夏的大隘祭場 ↓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而布農八部合音是目前世界原始民族中最獨樹一格合音方式獨一無二的在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音階由低音漸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音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合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合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在西元1952由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曲目為敬穆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在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堪稱布農族八部合音是世界音樂的瑰寶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部落族人男子圍成ㄧ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 

  
  布農族人舉行『小米播種祭』,時間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之間,舉行『小米播種祭』是為了祈求小米能夠大豐收,由布農族部落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那麼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族人都以
虔誠的心情吟唱在聆賞的過程中不禁會讓人驚歎那渾厚圓融的兼具力的歌聲更感動於那充滿原始、自然性靈的善與真然而這種極其繁複優美卻又浪漫的音樂卻單純地來自布農族人最原始的歌聲透過了這樣原始的聲音將和諧美滿的美學概念與沈潛內斂的社會觀完全融入音樂中也正是這種最原始最虔誠的心聲賦予八部合音最豐富的音樂表情而整首歌曲更在只有旋律沒有歌詞也沒有繁複的儀式與舞蹈的情況下彰顯出聖潔莊嚴的氣氛並匯成一股自然天成圓融和諧的神秘之聲迴盪盤旋上天向天神表達他們祈求小米豐收的願望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河社區DOC/風桂蓮


每次接觸著自己族人所留下來的文化是多麼的特殊且深刻‥。

  今年很榮幸地又有機會深入訪談風順恩老師,並探討我們賽夏族的傳統編織文化,希望藉由這次訪談,將這具有深度的編織技術及文化,讓族人在學習編織時,更能深入了解賽夏族先人們所流傳下來的編織智慧。實際的接觸後,才知原來我們賽夏族的編織除了平織紋、菱型紋、雷女紋外,最獨特的其實還有賽夏族的族人的姓氏圖騰,每姓氏都有其代表的編織圖騰,其中最為明顯的為〝日字紋〞,但很可惜的是不知其他姓氏是否還保留著原有的圖紋。

  與風順恩老師交談過後,才知其實在70年代後,〝傳統編織〞已漸失傳,最後保留下來最完整的就是“雷女故事〞所轉化出的圖騰。因此為不讓賽夏族的文化從此沒落,我們希望藉由過去的圖紋照片,將賽夏族舊有的傳統編織文化追溯回來,並作一個〝賽夏圖騰的紀綠〞。好讓賽夏族的傳統編織文化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河社區DOC/風淑芬

   這次很開心有機會將賽夏族織布的文化,利用現代科技拍攝下來,做為賽夏族織布教學影片,希望對未來想學織布的賽夏族人有更大的幫助,過去在還沒有真正接觸自已的文化時,只是覺得參加paSta’ay(矮靈祭)很好玩,卻不知背後的意義,過去有段時間我們參加paSta’ay是不需穿著傳統服飾就可入場跳舞,但經過多年後各姓長老們對這樣景象開始感到憂心,怕這樣下去年輕人就會忘了自己賽夏文化,於是由各姓長老們開會商討,規定要在paSta’ay祭典裡一定穿著傳統的賽夏服飾才可參與入場跳舞歌唱。
  看著賽夏服飾上的花紋跟色彩,不禁感到疑惑,都會問老人家為什麼衣服是紅、白、黑三色這樣的顏色?圖紋中所帶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才知道賽夏三原色~紅代表著熱情、白代表著堅定、黑則代表著反省懺悔。象徵輪廻與永恆之意。讓我對自身文化又更加ㄧ層的認識。而在傳統織布的服飾上,又可分別幾種不同的編織法,其中也有著不同的涵義,如平織紋是最基本織法,織紋細小,其中與菱形紋,意同是眼睛之意,代表著祖靈,眼睛,意味守護著世代的族人。現在可以透過風順恩老師的巧手和資策會的專業團隊,將我們賽夏族的先人智慧所流傳下來織布,透過攝影保存下來,簡單卻不失意義。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gaan)、「射耳祭」(Malahodaigian)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以下為布農族重要的祭典儀式


*「開墾祭」(Mapulaho):
開墾祭,布農語為nlas–haL。在十至十一月間舉行,是揭開地面農耕序幕的祭典。開墾之先前,家長帶著家中的一個男丁於凌晨往擬開墾的山地去立標作佔有記號,表示此地已有人準備耕種,其他的家族,見到了這種標記,就會另覓作為耕地。新開之地的整地工作一結束,人們休工,家家戶戶造酒三次,每一次酒成,家長都會在一大清早就到農地上去,耕地一小塊,在其四周插立草Pa–nanyX代祭壇,對草撒酒以祈禱 開墾農作豐收。
在開墾期間要時時注意家族成員的夢兆,以探測未來的可能性,開墾時期中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甜食,在行走途中不能看到蛇皮等。由於一年的成敗在於該地的生產,所以事事盡可能不犯忌。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農族是沒有文字的族群,但依文獻記載,日本治台時期,西元一九三七年,學者們在新高郡(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境)加年端(Qanitoan)社頭目塔魯姆馬古德凡(Talum ma-bungzavan)家中發現了一塊木刻「畫曆」又稱「版曆」,長約122.7公分,寬約11.8公分,厚2.4公分。版曆上記載著重要活動的日子與事項。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布農族雖然沒有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版曆」,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可歸納為三種:

 (一).生命禮俗: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生、成長禮、葬禮。

 (二).歲時祭儀:與農耕、打擸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打耳祭 、小米進倉祭。

 (三).臨時祭儀:因臨時需要而舉行的祭典,如出草祭

 image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楊安琪《工作記實》七月— 

“用沒路叫沒路用(台語)!”

 

暑假開始了,社區裡面的學童、大專生也開始出現在視線範圍裡面,而我也常常在分配工作或聊天的過程中,去跟他們談到升學、學習、應用的問題。也因此感受到父親說的:以前的人苦在前面;現在的人好命帶前,辛苦在後!大部份的人學習了卻不知道要用在什麼地方──“用沒路叫沒路用!”

 

暑假是一般學生的好日子,卻也是考生們的大日子。而我們這些局外人,也總是只能在事後關心再加上幾句良心建議──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聽得進去,通常老師都是對的!現在的人(包括我自己)總是生下來比較好命的,因為被保護得比較好,路被安排得比較安全,結果就是往往唸了很多書,卻從不知道能怎麼去用,又或者說…是不太想去用。

 『玩遊戲總要先知道規則』這是我常說給社區青少年聽的話,功課不好的反正都走技職類、夜校;功課好的努力唸書,努力想擠進好學校,卻從不思考未來的出路及興趣。我只好用洗腦策略,讓有來參與社區工作的人可以知道,要準備資料時可以來社區,社區可以提供感謝狀或服務證明,也可以協助備審資料製作,每當他們用原來可以這樣的表情時,我只希望他們真的聽進去了……。

 “用沒路叫沒路用!”我有很深的體認。學習常常要能夠活用,、要能夠結合,如果可以把原本不相干的東西兜在一起,產生新的東西,那也是種創新應用。為了省排版費用,要學排版軟體;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低成本成果影片,我們要學如何拍攝與剪輯;為了要讓媒體來採訪,我們要學會撰寫新聞稿……很多時候,學習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也是為了“用有路”,如果為了怕多做事而不想學,總以『我不會』、『我不知道』來回答,我想在未來的發展上總是會受到挫折的吧!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苗栗縣南庄的東河瓦祿部落有一位耆老~張昌義先生,是部落中最高齡的電腦課程學員,他的學習精神和毅力比年輕一輩的學員都還認真~~

前幾年還在工作時,看見同事使用電腦,漸漸才發現自己與科技的社會脫節。很希望自己也有機會學習電腦,後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家鄉,見部落的發展不同往年,有了東河社區數位機會中心,並正進行電腦課程招生,欣喜若狂,心想真能如願以償了。

 

過去電腦的學習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打字。自小只受過日本教育,國字及注音都不太熟。回家後,便請教曾在國小教書的老婆,商量如何學會注音!經老婆的指導,每天抱著國小字典,一字字的翻閱。要是沒字典,就不太明白字的拼音。曾有一次,一個字,竟打上半個鐘頭…

現今的他~86歲仍不斷買書自我學習,雖然平日在山上工作,但有空便會坐在電腦前,上網搜尋、打打文章、收e-mail、做照片的影像處理等。把所學的應用在他的生活裡,並將其照片的回憶儲放在電腦或拷貝在光碟裡,人生因電腦而充滿了學習的快樂。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住民鄒族,都是用口述或是用唱古調的方式將鄒族傳說及老人家的智慧流傳給下一代,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因此流失了許多可以永續保存的文史記錄,這是最為可惜的部份,很高興族裡有人對鄒語有著深深的執著,鄒族的古調大多是用在最重要的祭典~~戰祭  mayasvi 裡,有些曲調甚至是唱來歡樂的,高興喝著酒時,也會聚集起來一起哼著唱,聽著老人家嘴裡哼的,卻不知道是什麼意境,聽在心裡有著深深的遺憾,所幸還有人對於祭典部份裡的古調願意去一個字一個音調去記載,這對於鄒族的後代子孫有著重大的意義,年輕的一輩對於這些古老的語調都顯的非常陌生,祭典時,會唱的就是那幾個,甚至還有會唱錯的,對歌詞意境又一知半解的,看在老人家眼裡也只能搖搖頭….

 

達邦社跟特富野社所唱的古調又完全不同,在記錄的同時,音調語意必須要非常顯明確定,才不至於記載錯誤,幾天幫忙下來,打字打到頭暈眼花,看到英文字就是像是一株株豆芽菜,不過心理卻是萬分欣喜,至少鄒族最神秘的部份已知道要用文字去建立起來,甚至進行文化典藏,這對於鄒族的後代子孫來說是認識原始鄒~最直接的指導。

 

嘴裡哼著的是古老的傳說與戰蹟,唱出最原始的的鄒族情感,哼出對這塊原始林的熱愛與大自然的饗宴……繼續用電腦鍵盤敲出對自己文化的熱愛


資策會│數位光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